中国消费者报合肥讯 针对近期医美矛盾纠纷呈现多发、安徽频发态势,省滁安徽省滁州市消保委对医美行业开展了消费调查,州市发现部分医美机构存在证照资质不健全、消保现部夸大宣传、委调诱导过度消费等问题。分医费
本次调查于5月中下旬进行,美机通过微信小程序对滁州市医美行业进行了有奖调研活动,构诱问卷根据有无医美经历设计了不同题目。导顾度消调查共收到4908份数据问卷。客过本次参与调查的安徽群体中,女性占比61.37%;年龄则以18岁到45岁为主,省滁占比96.42%。州市可以看出,消保现部医美行业当前的委调主要消费群体依然以中青年女性群体为主,该群体一般具有一定的收入水平;34.84%的人选择具有行业资质的(私营)医美机构,选择具有行业资质的正规公立医院仅占15.5%;在消费过的医美项目中,非手术注射类(如注射玻尿酸、美白针、肉毒素等)占43.06%,非手术激光类(如祛斑祛痘、光子嫩肤、脱毛、热玛吉、超声刀等)占29.37%,手术类(如割双眼皮、鼻整形术、胸部整形、吸脂手术、植发等)占24.79%,可见非手术类医美项目更受到消费者青睐。
调查显示,医美行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证照资质不健全。合法的医美机构须具备营业执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医美医生须具备医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医美主诊医师证,医美药械要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准字号医疗器械注册证。部分医美机构不达标,还有部分医美机构超审批提供医美服务。
部分机构夸大宣传。医美行业的各个环节不透明,部分医美机构存在虚假或夸大宣传等现象,生活美容机构违规提供医美服务等问题,工作人员对医美行业的标准要求介绍不专业,禁忌症、是否过敏、医疗风险和注意事项等介绍不全。
预付式消费矛盾频发。消费者充值后遇到提高使用门槛,变更经营地址、更换老板后商家拒不退款,甚至停业、卷款跑路等问题。
诱导过度消费。部分医美产品以低息甚至无息诱导年轻顾客超前消费、超高消费、过度消费,医美机构与贷款平台利益勾兑、话术劝诱,让消费者陷入贷款风波。
维权举证难。部分医美机构放任消费者使用化名就医,导致维权主体资格查明困难,消费者合法权益难以保障,医美机构的违法行为也得不到及时制裁。此外,部分医美机构病历不规范问题也很突出。
针对本次医美行业调查情况,滁州市消保委建议:
完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对严重违法违规的医美机构坚决吊销取缔,对严重违法的相关单位或个人实行终身禁医制。
严厉打击非法医美。监管部门不断强化监管措施,积极履行监管职责,以高压态势加大对“黑诊所”的处罚力度,净化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
规范合法医美机构诊疗活动。肃清行业风气,树立医美行业自身的品牌形象,打造美容行业标杆,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
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发挥新闻媒体、专业机构、监管主体各自的作用,让消费者可以通过官方、市场或媒体等途径对医美消费、项目服务及行业发展有进一步的了解,规避医疗美容风险。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希望爱美人士要选择正规、专业和信誉好的医美服务机构并认真审查相关机构、从业人员的资质,理性适度消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保存证据及时维权。消费者要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识,就诊过程中保留必要的证据,包括就诊记录、付费凭证、医美设计方案等就诊资料,发生纠纷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
滁州市消保委秘书长李美娜表示,下一步,将联合滁州市卫健委约谈培训医美机构,规范医美行业经营行为,促进医美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让求美者选机构放心、用产品称心、做项目舒心、变美丽安心,提升消费者的安全感和满意度。(陶维)
责任编辑:李佳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房地产业协会开发协会)、学会,各会员单位,各有关单位:为促进房地产行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住宅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定于 2025年10月17日,在 ...
五一就有荔枝吃!广州最早熟荔枝三月红整装待发_南方+_南方plus近期,广州市增城区的三月红荔枝开始红了。南方农村报记者从增城区多个荔枝镇村获悉,五一期间三月红荔枝就将上市。其中作为常年盛产三月红荔枝 ...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万晓东)近年来,随着消费理念的升级,消费者对室内空气健康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具有新风、净化、防尘、高温除菌、可拆洗等功能的健康空调产品的热度提高;此外,消费者对产品的舒适、智能功能的 ...
金秋助学传暖意,精准帮扶助梦行。为切实缓解困难职工家庭子女上学困难,传递“娘家人”的深切关怀,今年7月以来,铁建重工各级工会积极开展2025年度“金秋助学”活动,共计为67名困难职工家庭学子送去了助学 ...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万晓东)代餐粉是目前市场上热销的一类新产品,品牌、种类繁多。为了向广大消费者提供客观的消费信息,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近期,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对市场上销售的代餐粉产品开展了比较试 ...
中国消费者报重庆讯记者刘文新)6月30日,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全市消防产品质量分析会,发布2021年度生产流通领域消防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通报15家企业的21个批次不合格产品情况。据介绍,消防产 ...